益起映创后台常年会收到一些消息和提问。
这些信息一个共性是“看电影”,基于各自审美倾向、个体感受不同,每个人表达自己不同的观影感受。另一个共性是“创作电影”,而其中关于“如何成为编剧”、“我能成为编剧吗”一类问题尤其多。
作家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曾在《多谢不阅》一书中写,“当代图书市场热烈拥护一种民主观念,人人能写作。”如果把创作认为是激活自己生命力,建立与自己、与他人链接的表达通道,似乎可以理解。
但如果加上字数、 命题限定要求呢?再比如构建人物是否明确人物前史、心理动机、行为逻辑?剧本面向观众前先接受行业审验,能否3分钟向制片人传递出剧本核心卖点?还人人都能写得出吗?
因此,基于“如何认知职业编剧”“如何进行剧作创作”等问题,5月11日晚上八点到九点半,益起映创以线上直播的方式策划了一次对话,嘉宾是编剧、剧作讲师马一丹,和他的圈内好友。90分钟对谈始终围绕一个贴近剧作本质的主题:“剧作创作真的有公式”?
我先把对谈中马一丹老师分享的“剧本工作流程”中的冰山一角——“表层故事”下的底层逻辑搭建演示图片分享出来。熟悉职业编剧创作逻辑的对此不陌生。但对于对编剧工作可能停留在感受层,想入行的初学者,理解这张图,并掌握据此搭建创作框架的能力至关重要。
关于马一丹是谁?一句话概括她值得被“细读”的标签——把天赋训练成职业。
少时获得全国少年儿童电影剧本大赛二等奖。高考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专攻剧本创作,之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原创剧本获过国家青年扶持计划奖夏衍文学奖。从业十余年做过影视公司策划,参与过市场项目剧集创作,电影、剧集剧本创作作品大大小小十余部。
先建立系统理论认知,“在类型框架之内”探索更多创作可能性,是马一丹把“创作冲动”转化成“持续创作训练”,并最终“成为职业编剧”的核心路径。这次对谈目的也是为提前介绍她接下来的课程《新手编剧必修课:剧作基础写作技巧》。为了让你用更少阅读时间“认知职业编剧”,我把老师们的对谈整理成问答形式。以下是精华内容文字版,如果编剧是你未来想从事的行业,希望你能从中找到职业支点。
“剧作核心是视听语言转化”
YIQIYINGCHUANG
问:电影剧本创作以及剧作分析真的有公式吗?
答:剧本创作可能不像文学一样有明确的公式。文学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程式化的批评和分析方法,但剧作似乎没有固定的公式。
但,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会使用到一些“套路化”的创作技巧,比如《故事》《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提到的一些基本法则,这些更像是创作基本框架或技巧,而非严格公式。剧作更依赖对生活的观察、人性的洞察,以及将想象的故事转化为视听语言的细节。
问:剧本是写给谁看的?编剧的职业定位是什么?
答:大众普遍认知里,剧本是写给观众看的。但编剧只是影视项目开发最前端的一环,因此剧本的第一批观众是影视行业的专业从业者,包括责编、文学策划、制片人、导演、演员、摄影、美术等等。这点和小说、网文作者不同。小说、网文作者直接面向读者。剧本的直接反馈对象是影视行业从业者。
职业编剧的工作可以拆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核心创作本身,即我们真正想表达的故事内核。这部分大多源自个人体验、洞察与情感,其创作起点和上限,其实并不取决于我们掌握多少技巧或“套路”;第二个维度是“需要确保剧本能够被影视专业从业者理解,并推动项目落地”。表达方式需兼顾专业性与可执行性。
有时不是我们的故事不够精彩,而是缺乏一种能让它破茧而出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需要让项目策划、制片人、导演甚至演员都能看懂,并且愿意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只有做到这点,项目才有可能落地启动,后续的故事才有机会呈现给观众。而要做到这点,需要精心打磨表达方式,包括运用一些技巧和公式。这本质上是对创作内容的包装艺术。
问:影视编剧与小说作者、戏剧编剧的具体差异是什么?
答:本质区别在于视听语言的转化。影视剧本文字内容最终都要转化为视听语言,这是影视创作的底层逻辑,也是编剧训练的基础。
不同于小说通过文字激发读者想象,影视作品需要直接呈现可被视觉捕捉的细节。人脑处理图像的速度比文字快6万倍,这导致了观众对画面中人物举止、场景逻辑等细节的敏感度远超文字作品。小说中可能隔日才被察觉的逻辑漏洞(如生活作息、人物台词),在影像作品中会瞬间暴露。这种媒介特性要求影视创作必须在生活质感层面经得起推敲,必须符合生活逻辑与常识。对剧本创作细节真实度提出极高要求。
另一差别是,影视与小说、戏剧文学创作核心虽同为“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但有不同的艺术创作路径。小说创作更依赖文字隐喻与读者主观诠释,有更多留白空间。影视创作需将人性矛盾转化成戏剧冲突,通过人物行为、场景细节等视听语言具象呈现。需要创作者对人性复杂性保持持续探索欲,并持续转化成将多维度、多层次的人物关系转化成可拍摄的剧本的能力。
问:成为职业编剧哪些专业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答:首先是“视听语言转化技巧”。掌握视听语言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大量观影,积累阅片量并培养视听思维、导演思维和剪辑思维,形成影像化表达直觉。
其次是“影视工业流程认知”。电影学院本科教育会设置摄影、美术、录音等通识课,让编剧熟悉影视工业全流程,理解影视工业生产逻辑。
此类专业训练能使编剧精准把控创作边界——在预算限制下优化场次设计,避免冗余台词;在技术可行性框架内实现创意表达。很多人认为编剧无门槛,觉得人生经验丰富就能写,但职业创作需要专业技巧与方法。这也是“剧作基础写作技巧”课程设计的重点,课程中会专门讲到如何将想法转化成符合剧作规律的剧本。
“意识流动的方向,
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YIQIYINGCHUANG
问:如何找到自己擅长的创作题材?挖掘自己的艺术创作潜力?
答:观察自己“发呆或放空时意识流动的方向”,这往往暗示个人兴趣与天赋所在。比如,悬疑剧编剧往往擅长捕捉缜密逻辑,甜宠剧编剧往往对情感细节敏感。这种思维惯性本质是大脑对高敏感度信息的自主筛选,某种程度上反映真实创作热情所在。
发呆时反复联想到的、平时喜欢观察、琢磨的领域,往往是创作“舒适区”,会比处理其他类型更得心应手,会感受到写戏过程的滋养,而非被创作消耗。因此,创作应与个人兴趣结合,初期可结合感兴趣的方向在类型框架内探索个人表达。
问:编剧如何应对“自我表达”与“命题写作”?是否需要打破创作“舒适区”?
答:找到“个人表达”和“命题创作”中间的平衡需要多方面的积累和刻意练习。 首先要拓展阅读量、阅片量。其次在自己的类型创作领域,保持对自己的真诚。再次,多方面关注市场动态,保持诚实理性创作。比如,如果对悬疑类型没有兴趣,或意识到自己不具备相关思考能力,即便这类题材再火,也不应勉强自己痛苦创作。
命题项目需遵循甲方需求,但可尝试在类型框架内注入个人视角,这需求一定的剧作技术支撑;原创项目需坚守创作本心,不应仅仅追随市场热点。新人编剧创作从熟悉的生活题材入手,首先找到自己擅长的,建立个人类型优势后逐步打破“舒适区”,拓展类型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接纳不同阶段的创作偏好变化。每个阶段都保持真实、诚实。比如年轻时喜欢写恋爱题材,即使被批评“不够深刻”,也要坚持自己的声音。随着时间推移,人生阅历增长,价值观、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会动态地随之发生改变。创作的转机或者拐点也随之出现。
问:编剧在新媒介环境下工作范畴、创作边界是否也随之拓宽?具体可以涉足哪些领域?
答:除传统电影、电视剧,长短视频赛道、互动影游赛道,以及跨媒介开发,都需要职业编剧的参与。其中,长短视频赛道又分为长剧(40分钟+/集)、中剧(10-20分钟/集)、微短剧(1-3分钟/集);互动影游是主要将叙事与游戏机制结合的沉浸式内容开发;跨媒介开发则指同一IP的剧游联动、短剧衍生电影等。
不同媒介形态(长剧、电影、短剧)对编剧的创作也有不同。比如长剧的核心逻辑是构建“连续时空吸引力”,需通过钩子情节(如身份反转)打破观众现实时空,激发追剧惯性。电影的核心逻辑是实现“观影沉浸体验”,需通过视听语言与主题升华形成完整闭环,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观众“出戏”。
短剧(以微短剧为例)核心逻辑是制造“情绪过山车”,比如在1分钟内完成冲突爆发(如反转、爆点台词)、情绪释放、留存悬念。
问:新人编剧如何选择职业发展赛道?
答:编剧如何选择职业赛道需要结合外部机会与个人适配性综合决策。比如擅长复杂叙事者可考虑长剧,擅长强冲突设计者可能适合短剧;排斥短视频碎片化表达,可专注电影/长剧;如果对史诗题材(如《人世间》)感兴趣可能适配长剧;对艺术表达(如《地球最后的夜晚》)感兴趣可能适配电影。
总地来说还是以“兴趣驱动”及“核心能力”为锚点,内容类型赛道没有高下之争,找到在哪种媒介形态下自己的表达更舒服。
“分清专业评估和个人感受”
YIQIYINGCHUANG
问:什么样的剧本算好剧本?有什么样的创作技巧?编剧需要哪些日常积累?
答:评估剧本需要区分“专业评估”和“个人感受”。专业维度会看结构标准,比如人物弧光、情节节奏、类型元素创新性。如《长安三万里》对历史题材的诗意化改编。影视公司、平台通常有剧本评估表,量化故事新意、市场潜力等。
另一方面个人感受差异、个人审美也很重要。个人审美倾向会影响观感,比如有人因《哪吒》喜剧元素大笑,有人因《长安三万里》历史共鸣落泪,这与个人生活经验塑造的认知相关。
《长安三万里》剧照
编剧的日常积累,首先要养成一种“侦探式”的生活方式,时刻观察和感知世界,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创作初期建议先学好理论,多动笔练习,将理论融入肌肉记忆。
一个常用的叙事逻辑——“设计预想期待→打破期待”,通过制造认知反差激发观众兴趣。比如一个场景先建立常规认知,再通过转折颠覆认知。
问:使用AI评估剧本、AI创作剧本,会影响到真人编剧创作吗?
答:使用AI评估剧本价值在于快速识别基础问题,如逻辑漏洞、节奏拖沓等,提升工业化效率。并非把AI作为创作标准。目前,AI可辅助优化语言和节奏,无法替代真人创作。
从创作角度,AI生成的剧本可能存在“模式固化”“创新缺失”问题。比如无论输入何种人物设定或情节转折要求,AI生成的剧本多呈现经典好莱坞三幕式结构,无法突破类型片框架。因此,AI更多作为辅助工具,比如而非创意主体。
问:职业编剧的标准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答:以一个“影视项目交稿工作流程”为例。首先是提案阶段,包括——故事梗概(2000-3000字),需包含核心冲突、人物弧光与类型元素等;分级梗概(单集1500-3000字),剧集项目需按集数拆解关键情节。
梗概通过后签订创作合同,进入剧本正稿环节。正稿阶段电影剧本和长剧剧本标准不同。电影剧本(90分钟)约2.5-3万字;长剧剧本(45分钟/集)单集1.2-1.5万字。
字数要求只是工作流程中的冰山一角,“表层故事”之下需要四项底层逻辑搭建。
第一层:人物建构。包括人物小传、人物心理图谱。其中“人物小传”需覆盖人物前史、心理机制、人生高光与低谷;心理图谱需要分析人物行为逻辑。
第二层:人物关系设计。包括表层关系,如母女、夫妻;本质关系,如《春潮》中母女关系实为“控制与反抗”的权力博弈,形成戏剧张力。
第三层:世界观搭建。如奇幻、科幻类型,需制定完整规则,如《三体》“黑暗森林法则”的推导过程;现实题材需考据时代细节等。
第四层:主题表达。剧作的创新点不在于类型框架,而在于世界观重构与认知、观念、视角等,如《寄生虫》的“阶层折叠空间”。
完整直播回放在“原文链接”。具体人与人物关系如何构建,5月27日-6月20日的课程学习期间会具体讲解。除此之外还包括“时间与时空”、“结构与节奏”、“如何写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大纲”等。下面是完整课程大纲↓
如海报中所说,学完课程,通过结课考试的学员会同步获得“编剧职业认证(初级)证书。
一个合格的剧本需像“电影预告片”一样,在3分钟内传递核心卖点,否则即可能被项目负责人判定为“缺乏商业潜力”。而影视剧的成功,最终取决于能否将人性的复杂多面转化为可被镜头捕捉的戏剧真实。
这需要从业者先建立对职业编剧的全面认知,了解影视编剧到底是一个怎样性质的工作,职业需要面对的是什么。以此在此基础上打磨系统的剧作创作技术,掌握把想象的情节转化成视听语言的能力。这门课核心解决的即是打通从建立认知到认知转化的职业编剧成长路径。距离开课还是两周,早报名,早准备。